一、生理性尿量增多
(一)大量饮水或摄入含水分多的食物
年龄因素: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且肾脏浓缩功能相对较弱,若儿童大量饮用果汁、汽水等含水分多的饮品,很容易出现尿量增多。比如3-6岁的儿童,若一次性饮用200-300ml的果汁,可能在短时间内尿量明显增加。成年人在大量饮水后,肾脏会通过调节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尿量也会相应增多,这是正常的生理调节过程。
生活方式因素: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散热,当大量补充水分时,肾脏生成尿液增加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例如在炎热夏季,从事户外体力劳动的人大量饮水后,尿量会比平时增多。
(二)精神因素
年龄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都可能因精神紧张等因素出现尿量增多。比如青少年在考试前可能因精神紧张出现尿频、尿量增多的情况。女性在情绪激动时,也可能出现尿量相对增多的现象,这是因为精神因素可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肾脏的泌尿功能。
二、病理性尿量增多
(一)肾脏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糖尿病肾病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增多,引起渗透性利尿。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也可能出现尿量增多的情况,且儿童糖尿病起病较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相对明显。成年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早期就可能出现尿量增多,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肾功能损害。
-慢性肾炎恢复期:肾脏的炎症损伤得到一定修复后,肾小球滤过功能部分恢复,但是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还未完全恢复正常,导致尿量增多。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慢性肾炎,不同年龄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慢性肾炎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成年人则可能有蛋白尿、水肿等其他伴随症状。
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
-间质性肾炎:多种原因可引起间质性肾炎,如药物(某些抗生素、止痛药等)、感染等因素。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发生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出现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量增多。儿童间质性肾炎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引起,起病相对较急,可出现尿量增多、乏力等表现。
-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引起,常见于颅脑外伤、肿瘤等累及下丘脑-垂体部位的疾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中枢性尿崩症可能因先天性因素(如遗传等)或后天的颅脑病变引起,表现为大量排尿,每日尿量可达4-10L甚至更多,同时伴有多饮。肾性尿崩症是由于肾脏对ADH不敏感引起,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肾性尿崩症多见于男性儿童,是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多尿、多饮症状;获得性肾性尿崩症可由药物、电解质紊乱等引起,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
(二)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增多,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使肾脏血流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导致尿量增多。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伴有生长加速、情绪易激动等表现;成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则多有怕热、多汗、心悸、消瘦等症状,同时尿量增多。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抑制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从而引起尿量增多。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成年人多见,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多尿等症状。
(三)其他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在心力衰竭的多尿期,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但是经过治疗后,肾脏灌注改善,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开始恢复,而此时肾小球滤过功能相对较好,导致尿量增多。老年人是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时,除了尿量增多,还可能有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且病情相对隐匿,容易被忽视。儿童心力衰竭相对少见,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可出现尿量增多、气促、发绀等表现。
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在急性肾衰竭经过少尿期后进入多尿期,此时肾功能开始逐渐恢复,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导致尿量增多。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不同病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在多尿期的表现相似,但伴随的基础疾病表现不同。例如因中毒引起的急性肾衰竭,患者可能有中毒相关的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等,同时尿量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