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原因
(一)急性胃肠炎
1.病因及机制
-感染因素:多由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等)感染引起。病毒或细菌侵入胃肠道后,在肠道内繁殖,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炎症反应。例如,诺如病毒感染常引起急性胃肠炎,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病毒附着于小肠上皮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进而出现肚子疼、绞痛、拉稀、发烧等症状。细菌感染则可能是因为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细菌产生的毒素会损伤肠道黏膜,引发炎症。
-非感染因素:饮食不当是常见的非感染因素,如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变质食物等。这些食物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的应激反应,导致胃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痛、腹泻,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急性胃肠炎;而成年人若不注意饮食卫生,如经常在外就餐、食用路边摊等,也易发病。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细菌性痢疾
1.病因及机制
-由志贺菌感染引起,志贺菌侵入人体后,主要侵犯结肠和直肠,引起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和外毒素会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同时内毒素入血可引起发热等全身症状。例如,志贺菌通过污染的手、食物、水源等传播,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致病。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儿童和中青年较为常见,儿童由于卫生习惯较差等原因易感染。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饮用不洁水源等情况会增加发病风险,性别无明显差异。
(三)伤寒
1.病因及机制
-由伤寒杆菌引起,伤寒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后,穿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再次释放入血,引起菌血症。随着病情发展,细菌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在肠道内,伤寒杆菌可引起肠道淋巴组织的炎症、坏死等,导致肠道出现溃疡等病变,临床上表现为持续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腹痛多为右下腹隐痛或钝痛,腹泻一般为稀便。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生活中卫生条件较差、食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等是重要的发病诱因,性别差异不显著。
二、就医建议
1.当出现肚子疼绞痛拉稀发烧症状时,若症状较轻,可先通过休息、适量饮用淡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观察症状变化。但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腹痛剧烈难以忍受、腹泻频繁(每天数十次)、发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8.5℃且持续时间较长)、出现脱水表现(如口干、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等),应及时就医。
2.就医时需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伴随症状等,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及培养等检查。例如,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否升高,提示是否存在感染;粪便常规及培养有助于明确是否有肠道感染及感染的病原体类型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1.注意事项:儿童出现肚子疼绞痛拉稀发烧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腹泻次数及大便性状等。儿童脱水症状可能进展较快,一旦发现儿童有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哭时无泪等脱水表现,应立即就医。同时,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成人退烧药等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2.原因:儿童免疫系统不成熟,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脱水对儿童的影响较大,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所以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
(二)老年人
1.注意事项:老年人出现该类症状时,可能基础疾病较多,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要注意监测体温、血压等情况,因为发热可能会导致老年人血压波动,加重心血管负担。同时,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腹泻容易导致电解质失衡,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必要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排除是否有其他严重疾病合并存在,如肠道肿瘤等,因为老年人肠道肿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2.原因: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下降,发热引起的生理变化可能对其基础疾病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肠道肿瘤等疾病在老年人中较为隐匿,需要谨慎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