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发烧程度
1.测量体温: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成人腋下体温正常范围一般是36℃~37℃,口腔体温正常范围是36.3℃~37.2℃,直肠体温正常范围是36.5℃~37.7℃。儿童的基础体温会因年龄等因素略有不同,一般来说,腋下体温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二、物理降温方法
1.适用于所有人群的基础物理降温
-散热:解开过多的衣物,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左右,以利于机体散热。例如,对于成年患者,可将穿着的厚毛衣脱掉一部分,让皮肤能够更好地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对于儿童患者,同样要避免包裹过严,根据环境温度适当增减衣物。
-敷额头:用温毛巾敷额头,每5~10分钟更换一次。温毛巾的温度一般在32℃~34℃为宜,对于成人和儿童都适用。通过温毛巾敷额头可以帮助降低头部温度,缓解因发烧带来的不适。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儿童,更应及时采取敷额头等降温措施,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容易引发惊厥。
-擦拭身体: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以擦拭腋窝为例,对于成人,可将温水浸湿的毛巾在腋窝处反复擦拭,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对于儿童,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着凉。一般来说,6个月以上的儿童可以采用这种擦拭方法,而婴儿由于皮肤娇嫩,可选择擦拭大血管处。
三、补充水分
1.原因: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容易导致水分丢失,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对于所有人群,都应鼓励多饮用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每天饮水量可根据体温情况适当调整,一般每天至少1500ml以上。例如,成人可以每隔15~20分钟喝100~200ml左右的温开水;儿童则根据年龄适当减少每次的饮水量,但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特殊人群
-儿童:如果是3个月以下的婴儿半夜发烧,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应立即就医;对于3个月~3岁的儿童,若体温超过38.5℃,或伴有精神萎靡、呕吐、嗜睡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对于3岁以上儿童,若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超过2小时,或出现抽搐等情况,应尽快就医。
-成人:如果是超高热(体温超过41℃),无论是否伴有其他症状,都应立即就医;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人,如患有心脏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半夜发烧即使体温不是特别高,但伴有明显的胸痛、呼吸困难、意识改变等情况,也应及时就医。
五、药物降温的特殊情况(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剂量等指导)
1.一般不建议首先使用药物降温:如果经过物理降温等措施后体温仍没有明显下降趋势,对于成人可以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要注意自身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情况;对于儿童,6个月以上儿童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物,但是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相关禁忌和注意事项,避免自行随意用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对于大多数无过敏等特殊情况的成人和儿童在合理使用时是相对安全的退热药物,但儿童使用时要根据体重等准确计算剂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