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肾脏衰竭的预后情况
急性肾脏衰竭(ARF)部分患者可实现治愈。若由肾前性因素(如严重脱水、失血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肾性因素(如药物导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过敏反应等)或肾后性因素(如尿路结石、肿瘤引起的尿路梗阻)引起,及时去除诱因并采取恰当治疗措施后,肾功能有可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例如,因脱水导致的肾前性急性肾衰竭,通过补充血容量、纠正脱水后,肾功能多可逐步改善。
二、慢性肾脏衰竭的现状与管理
慢性肾脏衰竭(CRF)目前难以完全治愈,但可通过综合措施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一)基础疾病控制
对于由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基础疾病引发的慢性肾衰竭,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130/80mmHg),以此减缓肾脏进一步受损。
(二)饮食与生活方式管理
采用低蛋白饮食,一般建议蛋白质摄入量为0.6~0.8g/(kg·d),同时保证充足热量摄入,可适当补充必需氨基酸;需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钠盐摄入<3g;还需注意钾、磷等电解质的摄入,避免高钾、高磷食物。此外,患者需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如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等轻体力活动),保持规律作息。
(三)药物治疗
可使用纠正贫血的药物(如促红细胞生成素)、控制血压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降低蛋白尿的药物等,以延缓肾功能恶化。
(四)肾脏替代治疗
当慢性肾衰竭进展至终末期,可选择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可替代肾脏部分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肾移植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成功的肾移植可使患者恢复接近正常的肾功能,但需面临免疫排斥等问题。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考量
(一)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肾衰竭需及时明确病因并干预,如因肾前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需快速纠正血容量不足;对于儿童慢性肾衰竭,需格外关注生长发育问题,饮食管理需兼顾营养供给与肾脏负担,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且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及生长指标。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生肾脏衰竭时病情相对复杂,治疗中需更谨慎评估药物的肾毒性等不良反应,肾脏替代治疗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全身状况、并发症等因素,生活方式管理需更注重个体化,如运动需避免过度劳累等。
(三)妊娠相关肾脏衰竭
妊娠期间发生肾脏衰竭需谨慎处理,需权衡母体与胎儿的健康,治疗时需选择对妊娠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双方安全。